综合动态
 

【看世界】我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读书的故事

作者:采访 于桑         发布日期:2022-01-04     浏览次数:

     

陈艺,食品学院2021届毕业生,现就读于帝国理工学院 Clinical Research(Human Nutrition)专业研究生。

11.jpg

刘畅,食品学院2021届毕业生,现就读于帝国理工学院公共卫生专业研究生。

22.jpg

采访:在国外读书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学习和课业情况如何?

陈艺:我是在伦敦上学,最大的感受是包容吧。走在大街上真的能看到各种各样肤色和穿着的人,但是没有会觉得别人很奇怪,然后就多看两眼。更多情况下是,如果两个陌生人四目相对,大家都会友好的笑一笑。至于课业,个人很喜欢journal club,大家一起读文献之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很多国外的同学都能进行critical thinking,真的会给到我一些启发,不过同时也很有压力。

刘畅:很累,很快乐。课业压力很重,同学们也异常优秀,所以要想跟上老师的进度,每天额外学习2,3个小时是必不可少的。但同时也收获颇丰。这里的老师讲课更注重一种思维的改变,不单单是传授知识。比如在讲授批判性思维时,老师们在课堂上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势对一篇已发表的文章进行评估,在听取各个组的意见后统一总结这篇文章不够critical的地方。这种实践的过程加深了我对critical thinking的认知,不单单是浮于表面。当然了,在学习之余也会去打卡各种景点,感受一下西方的文化和人文氛围。

采访:如何适应纯英文的授课环境?

陈艺:首先在课前对预习材料有一个框架性的了解,然后熟悉各种专业名词。课上没有听懂的,可以先多看几遍录播,把自己的问题捋顺,然后发邮件问老师。也可以在课下和同学讨论,因为同学们的本科背景都不一样,药学的同学可以给我们交流讲药理知识,而我们也可以给他们讨论营养学的知识,大家就能够在互相交流中学到新知识。但其实我们项目的课程占比其实不高,更多是在实验室或者在Clinical Research Facility,就有机会接触不同的人。最开始会很紧张,但在打开自己后,就会发现大家都很友好,慢慢就能够有进一步的交流。

刘畅:到现在为止也没有完全适应。老师不单单是英文母语者,还有印度人,希腊人等等。每个老师的口音都不相同,且说话速度很快。所以,适应起来并不容易。如果有线上网课的话,可以试着把字幕关掉,这样适应起来会稍快一点。我好像并没有经历适应生活习惯的过程。这里的生活和国内没有什么明显的不同。只要嘴边经常性挂着“thank you”和“sorry”,就能够应付生活中大多数情况了。

采访:在国外的日常生活习惯是怎样适应的?

陈艺:因为这边的人都把工作日和周末分得很清楚,入乡随俗我也慢慢找到自己的节奏。在工作日,把实验和课程的时间安排好,好好学习。到了周末,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没事就多出去逛一逛,体验一下这边的风土人情。总体来说还是很适应的。

采访:对于在读本科生有出国的规划或意向,有哪些建议以及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

陈艺:首先是确定好自己的大方向,留学国家、专业、学校、甚至是导师。然后在学校的官网去了解这个项目的课程和研究安排,和自己的预期是不是符合的。这个时候,如果有什么问题其实是可以直接联系学校的,有啥问题尽管去问,联系方式官网都有。再然后就去看一下各种要求你是不是能满足,比如本科课程的相关性,学位等级还有语言成绩要求之类的。结合中介给你的时间线,把CV、PS等材料准备好,安排好能出语言成绩的时间。最后等可以递交材料的时候按部就班地操作就可以啦。希望大家都能申到自己满意的学校呀~

刘畅:在申请一个学校的某一专业之前,建议先去学校的官网看一下这个专业的课程配置,如果每门课都没什么兴趣的话,学起来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建议换专业申请。如果学校排名较低但有提供奖学金的话,建议着重考虑该学校。排名不是衡量学校的唯一标准。在国外学习并不是唯一,多出去感受当地的文化,历史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每天一定要让自己快乐起来。


编辑:贾莉     终审:贾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