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0日至30日,一场旨在深入挖掘和传承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别行动在西安和杨陵展开。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组织的12人支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专业的热情,深入探索了陕西省代表性非遗美食——甑糕,不仅追溯了其悠久的历史渊源,还亲身体验并记录了这一传统技艺的精湛与魅力。
追溯历史,品鉴文化深邃
活动首日,支队成员首先来到西安历史文化街区,通过查阅资料文献、走访当地居民,追溯了甑糕数百年的发展脉络。甑糕作为陕西地区特有的传统糕点,其制作技艺世代相传,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更是民间智慧与匠心的结晶。成员被其背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所深深吸引,纷纷表示这是一次难忘的文化追寻之旅。
支队赴西安探索甑糕历史
记录工艺,见证匠心传承
在23日和24日,支队一行前往杨陵,进一步了解甑糕的制作工艺。在这里队员拜访了一位制作甑糕的老手艺人——晓玲师傅,在晓玲师傅的工坊中,队员一行人参观了甑糕制作的每一个环节,从精选糯米、黄米和红枣等原材料,到层层铺叠、慢火蒸煮,再到最后出锅时的金黄诱人,每一步都需要精心操作,不容丝毫马虎。
支队赴杨陵学习甑糕制作工艺
在晓玲师傅的悉心指导下,支队成员们纷纷穿上工作服,戴上手套,亲自参与到甄糕的制作过程中。队员小心翼翼按照辅料—糯米—辅料—黄米—辅料的顺序层层铺叠,并用筷子扎孔,使蒸汽能流通,避免夹生。做完这些准备工作后,还需要蒸制6小时。支队成员亲身体验了甑糕制作的艰辛与乐趣,更加深刻理解了这一传统技艺的魅力所在。
对比创新,探索发展之路
在探索甑糕传统技艺的同时,支队还注意到了甑糕在现代社会中的转型与创新,具有代表性的便是采用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的预制甑糕产品,以及因网络传播而走红的网红甑糕,如西安“胖子甑糕”等。这些新兴业态的出现,为甑糕,这一传统美食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命力。
在实地走访调查后,队员们发现,预制甑糕产品通过机器制作和真空包装的方式,解决了传统甑糕制作耗费人力和保鲜日期短的问题。但是通过问卷调查,队员同时发现80%的人更喜欢传统甑糕,现代预制产品在保证品质稳定的同时,也需要注意满足快节奏生活中的消费者需求,才能赢得市场。而网红打卡店则通过创新的营销手段和装修风格,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关注与喜爱,在保证品质的基础上,扩大了市场影响力。
展望未来,传承文化薪火
随着“非遗甑糕,甜香古今”实践活动的深入进行,支队成员们深刻认识到传承与创新对于非遗文化保护的重要性。为了深入了解公众对甑糕的认知情况,队员们开展了一项问卷调查,收到100份有效回复,
调差结果显示,近七成的受访者听说过甑糕,并且主要通过线下店铺、社交媒体及亲友推荐了解。品尝过甑糕的人中,大多对其外观、味道及口感表示喜爱。传统现制甑糕更受欢迎,而预制品则在味道与口感上需改进。绝大多数消费者愿意尝试新口味或新产品形式,这显示出甑糕的市场潜力与消费者对新奇体验的期待。
由此队员认识到只有在尊重传统、保持原味的基础上,不断融入现代元素和创新思维,才能让甄糕,这一非遗美食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为此,支队成员们提出了多项建议与措施:一方面,加强各传统甑糕制作工坊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甑糕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另一方面,积极探索甑糕与现代科技、商业模式的结合,打造具有时代特色的甑糕品牌和产品。同时,他们还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并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来,共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非遗甑糕,甜香古今”活动圆满结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支队为陕西非遗文化的传播贡献了他们的力量。队员记录了甑糕的点滴,尝试在传承与创新间探索,为甑糕未来发展之路提出浅见。期待更多青年才俊加入,共同推动陕西非遗文化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