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大学食品科学与加工研究中心主任吴奇教授应邀莅临我院,以“端牢中国饭碗和食品加工”为主题,为师生带来了一场高水平的学术报告。此次报告吸引了我院师生踊跃参与,现场座无虚席。报告会由我院党委书记宋广林主持。
吴奇院士开篇即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为食品加工技术赋予了战略意义。他指出,传统保障粮食安全的三大路径:保护耕地、提高单产、战略储备,已接近极限,亟需通过食品加工技术开辟新方向。
他以我国粮食安全现状为例,分析如何通过科技创新突破资源约束,成为关键课题。中国是全球土豆生产大国,但传统认知中土豆仅作为蔬菜,难以成为主粮。吴奇院士团队研发的“土豆米”通过高温高压灭菌技术,将新鲜土豆重组为米粒状,解决了薯类作物储存难和口感差两大痛点。此外,土豆米的生产成本低,且可利用坡地种植残次土豆,既降低原料成本,又助力乡村振兴。针对我国每年进口近亿吨大豆的现状,吴奇院士团队又开发出“五无”素肉产品(无抗生素、激素、饱和脂肪酸、胆固醇、细菌),其口感与真实肉类几乎无异。通过物理拉伸和交联技术,大豆球蛋白被重塑为类似动物蛋白的结构,解决了植物蛋白“口感差”的难题。 吴奇院士强调,该技术不仅缓解了畜牧业对环境的压力,更为全球蛋白质短缺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吴奇院士分享了他从高分子物理跨界至食品科学的经历。他坦言:“食品的口感问题本质是大分子链的物理特性。”团队将塑料加工技术应用于土豆米生产,通过改变淀粉链取向,模拟出大米的嚼劲;同时借鉴高分子材料交联原理,优化大豆蛋白结构。“技术路线必须考虑成本”,他要求团队控制研发与生产成本,确保产品兼具“好吃、营养、便宜”三大特点。
在互动环节,师生们就食品加工技术产业化、消费者接受度等问题踊跃提问,吴奇院士均一一回应。最后,吴奇院士以“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陶行知名言结束整个报告,并建议食品学院教师要主动深入企业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要做能上“书架”的成果,也要做能上“货架”的成果,真正产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技术和成果,支撑服务国家战略,惠及社会民生。
本次学术报告不仅展现了食品加工技术对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价值,更以跨界创新的实践诠释了科学家“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使命担当。在粮食安全与健康需求的双重挑战下,中国食品工业正以科技之力,端牢“中国饭碗”,书写新时代的民生答卷。
报告会后,吴奇院士在院领导及教师代表的陪同下参观了我院中试实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