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系、各教工党支部:
为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持续打好提高我院课程思政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根据学校《关于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意见》、《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2018—2022年)》、《食品学院党委2019年工作计划》及教务处“关于开展2019年“思政课教师大练兵与课程思政建设”主题活动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经学院党政联席会研究决定,就开展“思政课教师大练兵与课程思政建设”主题活动,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全覆盖”等工作通知如下:
一、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主题活动等工作,进一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力推进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增强学生“四个意识”、强化“四个自信”;加快推进“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改革,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将立德树人落实在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课都上出“思政味”,所有任课教师都挑起“思政担”,逐步构建“思政课+课程思政+专业思政”的思政教育大格局,使各类课程、资源、力量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严肃课堂纪律,提升师德师风,着力解决“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二、组织领导
组 长:刘学波、张振华
副组长:王云阳、汪勇攀
成 员:于修烛、杜双奎、李巨秀、樊明涛、张建新、王 新、罗安伟、杨海花、段 翔、魏新元、王玉堂、彭晓丽、王周利、单媛媛、雷宏杰、江 昊、刘志刚、龙芳羽、王妍入、刘 娜、童 静、魏月媛
三、活动内容
(一)课程思政建设
活动对象:承担本科生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的所有教师
活动目标:实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目标,做到三个全覆盖,即全体教师都明确课程育人职责,全部课程都明确育人要素,所有课程都体现育人效果。
1.思想大讨论
以系、教研室为单位,组织教师围绕“课程思政”的理念、内涵、意义、原则等展开大讨论,统一认识,达成共识。
2.培训与观摩
教学发展中心组织教学培训团队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实例研讨,深入学院开展培训、指导;组织获评陕西省及学校思政课、课程思政教学标兵、教学骨干和教学能手称号的优秀教师,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一轮示范教学与观摩活动。学院通过“2019年政治理论学习计划”等予以落实。
学院组织2018年立项的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负责人,在全院范围内开展一轮示范教学与观摩活动。
以上活动学院全体教师每人最少参加两次。凡未达到两次的,年终考核评优时,不得评为“优秀”;“奖励绩效津贴”评定不得评为“一档”。
3.集体研讨和集体备课
以教研室为单位,围绕思政教育元素的挖掘与融入、教学设计、优秀案例分享等内容,常态化开展“课程思政”集体研讨、集体备课活动,发挥团队合力,强化集体攻关。
4.课程思政教学竞赛
要求培养方案中设置的每一门课程的主讲教师(教学团队)要找准思政教育融入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情怀、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三农”情怀或“西农精神”等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环节中,至少形成3堂课的主题教学设计,一个典型教学案例。
参赛教师自主选择1个融入思政教育元素的知识点,完善并提交教学设计和教学案例;现场教学评选时间为20分钟,包括15分钟现场教学展示,5分钟专家提问和点评。
第一阶段:教研室竞赛
5月31日前,以教研室为单位,组织所有教师开展现场教学竞赛,推荐2-3名教师参加院级竞赛。已列入2018年校级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的不再重复推荐。
第二阶段:院级竞赛及课程思政认定
6月14日前,学院组织教研室推荐的教师进行现场教学竞赛。拟设一等奖2名,二等、三等奖若干名(组织工作等另行通知),根据具体评定情况,认定一批院级“课程思政”(可根据情况分别认定为:课程思政示范课堂、课程思政优秀课堂、课程思政课堂。每个专业示范课堂不少于2堂),择优(在获一二等奖中,经学习提升后,由相应专家组再次评判)推荐2名教师参加校级竞赛。学院认定的示范课堂、优秀课堂等应涵盖学科类课程和实践课程(含实验课)二种课程类型。
认定为院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学院给予一定的项目建设经费支持或奖励。
凡获奖教师,在年终考核“评优”和“奖励绩效津贴”评档时,给予优先考虑。
第三阶段:校级竞赛
教学发展中心牵头组织,通过现场教学展示与评比,从学院(系、部)推荐教师中评选产生课程思政优秀教师20名,其中教学标兵2名、教学骨干4名、教学能手14名。
学校对推荐的“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列入教学改革项目重点培育与支持,培育期满达到学校建设要求的,认定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申报通知另行发布)。“课程思政”教学竞赛评审标准见附件1。
第四阶段:院级再次竞赛及认定
11月20日前,学院各教研室、系再次开展“课程思政”竞赛及认定(重点是未经“认定”的“课程”和教师)工作,以达到“全覆盖”的目标工。
第五阶段:常态化认定
学院成立“课程思政”认定工作组,常态化开展认定工作。到2020年5月30日前,完成课程和教师的“课程思政全覆盖”认定工作。
新进教师的“认定”工作按照“先室后系”的顺序,最后经学院“课程思政”认定工作组认定。
2020年最后一学期起,凡未通过“认定”的教师,学院原则上不予安排“教学”工作。
(二)常态化听课与指导
活动对象:院系领导,督导组专家
活动目标:深入了解和掌握教师课堂教学情况,客观、公正地评估教师授课质量,全面提高课堂育人质量。
活动内容:课程思政听课与指导
常态化推进学院领导听课制度,推动专业课和思政课同向同行。邀请教师听课,重点对融入专业课的思政元素进行把脉。对已列入校、院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的,学院要组织督导组等专家、同行教师深入课堂听课分别不少于2次/门(另行安排),形成课程教学改革与育人效果评价意见。
凡未完成以上工作要求的院领导,年终考核评定直接评为“不合格”或“绩效奖励”评为“三挡”。
三、时间安排
1. 4月30日-6月20日:校教学发展中心和学院分别组织开展“课程思政”培训和教学观摩。学院统筹推进各项活动,组织完成院级竞赛,将认定的院级示范课堂的典型案例报教务处,参加校级竞赛人员名单及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报教学发展中心。
2. 9月10日前:学院组织所有课程完成思政元素的融入,完善教学设计并由学院教学办及3+1办存档。
3. 11月20日前:各系常态化推进集体研讨、集体备课、听课等活动;对活动实施情况、育人效果等进行全面总结并报教学办,教学办汇总整理后报教务处。
四、工作要求
1. 高度重视,落实责任。各院领导及系、室负责人要高度重视,推进课程思政大练兵常态化,做到责任到人、措施到位、真抓实干。
2. 强化主体,逐步推进。各系、室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激发教师课程教学改革热情。结合学校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明确每门专业课程的育人目标,逐步将“课程思政”理念贯穿于每一门课程的质量标准、教学计划、课程教案、授课过程、教学评价等教育教学全过程。
3. 细化安排,强化检查。各系、室根据学院工作总体安排,细化工作内容和进度,严格按时间节点推进各项工作。
4. 坚持创新,打造精品。各系、室要创新各具特色的活动方式方法和载体途径,学院、系、室重视宣传典型案例和好经验好做法,努力把主题活动建成我校、我院的品牌项目和教师队伍建设的精品工程。
5.各教工支部,要积极开展主题生活会,广大党员在“课程思政”工作中要积极协助配合系组工作并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附件1:“课程思政”教学竞赛评审标准
附件2:食品学院“课程思政”认定登记表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9年5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