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1月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叫“世界读书日”。其设立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保护知识产权。读书,就是让自己变得辽阔的一个过程。读书的意义是使人虚心,较通达,不固执,不偏执。研究生粮食与油脂植物蛋白工程党支部4月23日开展线上专题组织生活会,支部全体党员认真参与“世界读书日”活动,并依次发表自己近期读书的读后感或者感悟。
郑倩娜谈到:“在读完《老人与海》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一个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我们需要的正是这种老人与海式的精神,这种永不放弃的信念。那是人类都会引为自豪的象征,勇于挑战和渴望征服浩瀚的大海,渴望和一条真正的鲨鱼面对面的挑战;一条船,一个老人,一片浩瀚的大海;一个硬汉形象,在海明威笔下活灵活现。他不仅告诉我们敢于向命运抗争,向失败和死亡挑战,也告诉我们面对事情要坚持不懈,不甘失败,当我们面对困难,应像文中所说‘现在不是想缺少什么的时候,该想一想凭现有的东西你能做什么’”。
郑路瑶谈到:“今天是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我最近在读路遥《平凡的世界》这本书,在他的书中,主人公的世界是平凡的,这只是黄土高原上几千几万座村落中的一座。从小处着眼,作者刻画出一个个普通人物平凡的人生旅程,衬托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反映人们的思想,给人以亲近,给人以启迪。但路遥却在平凡中看到了他的主人公的不平凡。比如说孙少平,我认为孙少平这个人物是全篇文字的主线,通过他的成长和成熟的经历,展现给大家面前的是那个时代整整一代人对生活的憧憬与无奈。他受过了高中教育,他经过自学达到可与大学生进行思想探讨的程度。作者赋予了这个人物各种优良的品质,包括并不好高骛远。贫穷曾让许多有理想的人们意志消亡,可在逆境中人们的自卑与懦弱我们没有理由去嘲笑它,相反我们要用另外一种眼光去学会欣赏。那种战胜自我,重塑信心的渴望中所表现出自卑里的坚强让我敬畏,因为那也是一种精神。战胜困难,摆脱束缚,让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何的体会生活中间的亲情、友情、爱情,学会生活,懂得珍惜,对于我们这一代人,也是一种警醒。在路遥的世界中出现的都是平凡的人物,正是在这些平凡的人物里他描写着人性中的善与美,丑与恶。在他的世界里,人的最大的优点就是认识到自己是平凡的。这点从孙少平身上得到最突出的体现。他认识到了平凡,也选择了平凡。这是一个喧嚣浮躁、道德危机的时代,每一个还拥有梦想并在追梦的人们都该再重温《平凡的世界》,它会让你懂得:尽管命运是那样的不公,尽管社会有那么多的不公,可只要你能够不屈不挠、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终能获得最后的成功。每一个正在虚度生命的人们都该读《平凡的世界》,它会让你懂得珍惜。”
张波谈到:“当我阅读完《悲惨世界》这本书时,心中一种难以言明的感动油然而生,我感觉我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洗礼。这本书让我受到了很大的震撼!冉阿让从一个阶下囚变成一个善良,受人爱戴的市长,这是一段多么辛酸的过程然而这部闻名世界的名着却将荒芜惨淡世界中人性种种改变尽收眼底然,我不禁对雨果这位浪漫主义作家心生敬意!冉阿让曾经是一个心中没有爱的逃亡者,但是他却被教主的博爱一点一滴的感化着,让冉阿让弃恶投善,对与他毫无血缘关系的人给予无微不至的爱,也许这就是人性的魅力。但是,这个社会的丑陋与压迫,使冉阿让一再落入法律的魔爪之中,所幸他的心已是圣人的心,像那个主教一样。懂得爱,懂得宽恕!他放走了一直追捕他的侦察员沙威,他原谅一切,他是那样的温和、有大爱。谁能想象他曾经是一个残暴的苦役犯?”
苏春燕谈到:“《追风筝的人》为我们寻找到心灵安定的力量:那就是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不仅仅是悔恨,不仅仅是内疚和自责,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勇敢原谅!原谅那些过错和阴暗,那些伤害,同时也原谅我们自己。也许,从这个角度上说,我们每个人也许都是追风筝的人吧。那在半空中飘飞不定的风筝,或许就象征着那迟迟不肯落地,无法让我们安心的愧疚。我们每个人都在它的下面追逐,奔跑。无论多苦多累也在所不惜。幸运的人或许可以找到风筝的落点,不幸的人或许要劳其终身,怎么追也追不到……《追风筝的人》给了我们暗示:只要相信它会终有落下的那一天,只要相信自己可以找到正确的方向,终有一天,风筝会被追到,并且平静安稳地停落在我们的掌心。”
申慧珊谈到: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是要有点精神的。精神的力量,需要用精神产品来激发、记录、传播、传承和弘扬。今年初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的突然来袭,广大青年响应党和人民号召,毅然站出来,勇敢冲在第一线。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中,指出“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青年怎么样,国家的前途就怎么样。青年有精神力量,国家就有未来。在当今青年一代的身上,“三红一创”的经典力量在传承,民族精神在闪光,理想信念在闪光,在这个读书日,我会重读“三红一创”经典,让我的心灵再收获一次满满的力量。
宋燕谈到:“读完《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感触很深,书名很有趣,月亮代表着我们的理想,而六便士代表着现实。在这个世界上,能冲破现实的层层阻碍,勇敢去追寻梦想的人,其实为数并不多。那些能为了梦想不顾一切的人,我们很难否定他的努力。思特里克兰德的寻梦之路并不容易,他饱尝饥饿与贫穷,病痛的折磨,世人的不解。而且为了寻找他内心想要的绘画手法,他一直饱受着精神的折磨。后来,他在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找到了灵魂的安定处,也获得了他想要的绘画灵感,创作出了令自己满意的作品,也算是对自己的人生有个交待了,但愿我们都能在守望心中月亮的同时,又不为六便士而担忧,在这个世界,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韩笑谈到: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这是一本由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的采访实录,受访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经历。“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无论是“黑帮子弟”的政治污蔑,还是吃不饱穿不暖的现实困境,或是生理上的种种不适应,都没有让青年习近平放弃最初的理想。从40年前走出窑洞、北上求学的那天起,“为群众做实事”的理想信念就成为牵引青年习近平不断奋进、走向成功的力量源泉。这足以启示青年官兵,只有到艰苦环境中去,才能在实践锻炼中激发潜能、积累经验,磨砺意志、增长才干,打牢成长的根基,像当年的习近平总书记一样,在基层历练、积累,铸就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
郭鑫谈到:“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读完这本书,保尔的一句经典语录使我受益匪浅: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该怎样度过呢?当回忆起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葛向珍谈到:“最近有幸读了《百年孤独》。这本书通过革命军总司令奥雷里亚诺布恩地亚上校一家七代人的经历,描述了整个家族百年的兴衰、荣辱、爱恨、福祸和文化与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孤独。当第七代继承人被蚂蚁吃掉时,他的父亲终于破译出了吉普赛人梅尔基亚德斯的手稿。手稿卷首的题词是:家族中的第一个人将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个人将被蚂蚁吃掉。这手稿记载的正是布恩迪亚家族的历史。在他译完最后一章的瞬间,一场突如其来的飓风把整个儿马孔多镇刮走,从此这个村镇就永远地消失了。如同我们现在,在高楼林立,速度多元的时代,我们失去了方向,陷入了百年孤独。越发感觉到一种冷漠在蔓延,侵蚀着我们脆弱而敏感的心,爱与美好,成了奢侈的字眼。然而真正的孤独,不是寂寞、无助等浅显的意义,是停留在人内心的冷淡。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孤独,无论是我们出生、成长、相爱还是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犹如影子一样存在,时不时地出来提醒你一下它的存在。孤独的存在,提醒我们珍惜眼前,督促我们体验人生,让我们在成功的时候可以清醒,在失败的时候淡然一笑。抬头仰望星空吧,去审视自己,去认知社会,去拥抱他人,向阳而生吧!”